“陈巧生铜炉”特展6月10日亮相承香堂

焚香习俗在中国自古有之,达官贵族和文人雅士出于礼仪需要常常用香炉焚香。博山炉是中国最早的焚香用具,出现在西汉时期。陈巧生,作为中国铜炉大师,再现了燃香后仙气缭绕的博山炉。但他更为人知晓的,是他高超的宣德炉制作技艺,并以此享誉海内外。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盛赞“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6月10日至7月9日,一个月间,承香堂“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陈巧生铜炉特展将在承香堂·荷花池头店承香堂·西湖梦寻店(萧山机场内)与大家见面。本次铜炉特展,承香堂汇集了100余款200多件“巧生铜炉”展品,其中20多件为陈巧生倾毕生之力创作的铜炉珍品

6月10日“陈巧生铜炉”特展开幕当天下午,陈巧生也会在承香堂·荷花池头的现场和大家分享巧生铜炉的制作经验和心得。




承香堂“陈巧生铜炉”特展

时间:6月10日~7月9日
人数:不限
门票:免费参展
地点1:承香堂·荷花池头店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河坊街荷花池头1号
电话:0571-87990020
地点2:承香堂·西湖梦寻店
地址:杭州萧山国际机场T3航站楼B40号登机口旁边
电话:0571-87996161

★ 巧生炉 ★
陈巧生1956年生于江苏的一个铜匠世家,自幼热爱炉文化,承艺四十余年来独自恢复和发展了自民国时期起逐渐失传的传统宣德炉和古典铜炉制作技艺,挖掘、恢复、完善并发展了铜炉开模、雕刻、炼铜、皮壳制作等七十余道关键工艺。

“巧生炉”,即为陈巧生所制的“巧生款”古韵宣德炉。它严格遵循古代工艺和制作技艺,造型古朴,工艺精湛,色泽润和,充满灵气,宝光内敛,与明清老炉毫无二致,不可分辨。







铜炉界有句古话,叫“玩炉玩皮色”,说的就是铜炉表面的成色和机理。“巧生炉”玲珑剔透,色泽润和细腻,其备受推崇的原因也在于此:其一是原料珍贵,除了上等的铜材外,还加入了金、银、锡等多种贵金属材料;其二是巧生炉炼次繁多,严格执行十二次炼炉;其三是采用鎏金或嵌金的工艺让宣德炉金光闪耀,炉色更为丰富多变;其四是采用古代秦汉时期青铜等容器的铸造方法——失蜡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陈巧生所铸的“陈巧生制”私家款铜炉开始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中外文物收藏界。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盛赞“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北京雍和宫、苏州寒山寺、普陀山普济寺等名寺主持方丈均以“巧生炉”供奉佛前。2010年上海世博会,“巧生炉”作为中国杰出文化艺术品代表中国馆隆重展出,并作为世博国礼赠送给出席世博会开幕式的各国政商贵宾。






★ 明宣德炉 ★
 
元末明初,随着中国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和铸铜业的兴盛,铜材取代其他材料,成为香炉铸造的主要材料,并迅速普及。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代皇帝,这就是被后世誉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的明宣宗,明朝“永宣盛世”的开创者。盛世之下,明宣宗的生活亦充满情趣。







宣德三年(1428年)初,暹罗国(今泰国)进贡数万斤精制“风磨铜”,这触动了皇帝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鼎彝陈设的想法。在此前的几千年里,中国的鼎器多以青铜铸造,由于材料原因,少有灿烂如宝的光泽。宣宗皇帝随即颁布圣旨,命工部、礼部主要官员遍查史籍,研究宫中所藏器物,参照宫内所藏的柴、汝、官、哥、均、定名窑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撰画图谱,并由宣宗皇帝亲自审定一一七款器形,包括鼎、炉、鹤、鬲、簋等制式。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人奉命督办,召集民间顶级铜炉铸造工匠近千人汇集京城,选用金、银、锡、镁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铜料多次精炼,铸造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鼎彝铜器,其中铜香炉约三千件,史称“宣德炉”。根据记载,除御用外,明宣宗也将“宣德炉”分赐给诸王、臣子,以及京师各郊庙祭坛和各地著名寺院。

御制铜炉器形沉稳端庄,色泽晶莹温润,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更将铜香炉制作技艺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宣德炉”铸成后,在此后数百年间无出其右者,为历代藏家所追捧,更成为各代铜炉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