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炉——冬日里来自掌心的温度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白居易的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里,人们一起围坐在火炉旁边取暖、夜话的温馨场景。天气逐渐转冷,暖宝宝、热水袋等现代取暖物品经过近一年的蛰伏再次重出江湖。但是对一些人而言,他们有一种情怀——在冬日里捧一个心爱的手炉,感受着来自炉身炭火的温暖。
    而有一些人知道手炉,则是通过时下一些大热的影视剧,那些古代的小主们,很多都是捧着手炉过冬的。

 

    手炉,大部分是铜制的,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它可以捧在手上,可以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捧炉”、“袖炉”;因炉内装有炭火,也称为“火笼”。
    据《中国传统手炉》记载,手炉是从火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提梁(提柄)组成。手炉炉身有两层,分外壳和内胆。内胆多为铜制,内放燃炭,以产生热气,而外壳包裹内胆,既能保存内胆的热量,又能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传导,将热量由内胆口沿上的镂空炉盖(炉罩)散发出来。炉火不会一盖即灭,亦不会太旺、抚之烫手。还能透过盖子的空隙,侍弄炭火,散热原理相当高明。

 

    唐代的时候,人们开始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 明朝中后期,手炉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随着手炉制作工艺的发展,手炉的造型从最初的方圆二式渐渐变得多姿多彩:花篮形、南瓜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等等。此外,手炉的美观在其他的设计中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工匠们将炉底分别设计成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荠底等,在手炉提把上也作了艺术设计,如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等。当然,最吸引人的地方,当属花纹纷繁,寓意美好的炉盖和炉身。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福禄寿、和合二仙、竹报平安、喜上眉梢、鲤鱼跳龙门等,都寄予着人们对吉祥、平安各种美好生活的期望。

    清末以后,手炉工艺开始衰落。再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手炉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精神品味和精致生活的一种追求;因此它也成为收藏爱好者喜爱的艺术品。虽然,很多时候,它会作为摆设用来欣赏。但作为一种情怀,很多人还是愿意在冬天拿手炉来取暖。
    承香堂各直营门店多款型号的手炉目前有售,了解手炉更多信息,请直接咨询相关门店!